想种菜农业网

猪繁殖性能障碍的防治对策

热度:135℃ 发布时间:2022-12-20 11:18:54
    1 猪繁殖性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特征及其分类    1.1 临床表现特征    造成猪繁殖性能障碍的主要因素有遗传因素、疾病因素、营养缺乏及中毒、环境应激因素等,在临床上主要表现特征为不育、不孕、流产、胎儿畸形、产仔不足、产出弱仔、死胎、木乃伊胎、僵猪等。    1.2 猪繁殖性能障碍的分类    根据先天性遗传因素和后天性环境因素对猪繁殖性能障碍的影响程度和性质,通常可分为永久性的不育、暂时性的不育和低繁殖力三类。    2 猪繁殖性能障碍的防制对策    2.1 遗传因素造成猪繁殖性能障碍的防制措施    一是要坚决淘汰种猪;二是不能将有遗传疾患的猪留作种用。严禁近亲繁殖,以杜绝畸形和幼稚病的出现。    2.2 疾病造成猪繁殖性能障碍的防制措施    2.2.1 严格控制种猪来源、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加强卫生消毒和灭鼠、灭蚊蝇等措施,以防外疫传入。对有生殖器官疾病的种猪要及时进行对症治疗,经治疗不愈的予以淘汰。    2.2.2 建立先进的诊断和检测技术系统,及时采取以检疫、诊断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2.2.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严格地执行免疫操作规程。引进和开展研制适宜本地区的单联苗和多联苗相结合的免疫方法以达到有效实施预防为主的方针。    2.2.4 规范定期驱虫制度,防止寄生虫病的发生。    2.2.5 严禁用霉变、有毒的饲料喂猪。    2.3 营养缺乏造成猪繁殖性能障碍的防制措施    2.3.1 喂给全价饲料,严格按照猪对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的需要量标准进行添加配比。    2.3.2 对于种母猪,既要满足营养需要,又不要喂得过肥,在新产母猪妊娠的头三天应限制饲喂,每天进食量为1.5千克,消化能保证达到13兆焦/千克。妊娠期间总增重不少于50千克,能量进食要适当控制;泌乳期适当增加营养,以保证母猪具有较高的繁殖力。    2.3.3 对于种公猪,矿物质元素铜、锌、锰、硒等和VA、VE必须满足需要,并要适当增加蛋白质饲料,还要适当增加运动量,以保持旺盛的性欲。    2.4 热应激造成猪繁殖性能障碍的防制措施    2.4.1 调整日粮配方,提高日粮的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水平,以缓解热应激。    2.4.2 供给充足的饮水,增设喷雾滴淋系统,给猪体喷淋和屋顶洒水,加强通风降温措施。    2.4.3 加强饲养管理,在早、晚气温低时喂猪,调节饲养密度,以增加其采食量,维持正常繁殖水平。    2.4.4 采取人工授精,以避免由于热应激造成精液品质下降而对受胎率的影响。    3 对集约化猪场危害严重的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及防制    近年来,繁殖障碍性疾病,特别是母猪的传染性繁殖障碍发病率较高。有时为混合感染,有时发病不典型,给我国养猪场造成了巨大损失,下面总结介绍如下。    3.1 繁殖障碍型猪瘟    3.1.1 诊断。依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依据实验室诊断:采血用间接ELISA检查猪瘟强毒抗体,必要时采取扁桃体、咽淋巴结或脾脏,用荧光抗体确定病毒,或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现场诊断要点:母猪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弱仔,弱仔在出生后不久即死亡。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急促、震颤。病死乳猪、仔猪脾脏出血性梗死,有时淋巴结周边出血,肾脏表面、左心耳、膀胱黏膜及喉头有出血点。    3.1.2 防制    3.1.2.1 控制:大剂量猪瘟弱毒疫苗紧急接种(每头猪肌注的参考剂量为4~8头份),同时配合带猪消毒,走道等用2%氢氧化钠(火碱)消毒。    3.1.2.2 预防:一般小猪猪瘟免疫剂量为2头份,大猪可用到4头份。疫苗免疫后,可进行免疫效果监测,常用间接血凝(1HA)试验检测免疫抗体,抗体效价为1∶16以上有保护作用,低于1∶16者应补注疫苗。种公猪每年春秋季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各免疫接种1次。后备种猪选留作种用时立即免疫接种1次;配种前半个月免疫接种1次。应根据本场种母猪、仔猪猪瘟免疫抗体监测结果,以及是否来自疫区选用以下免疫程序:种母猪于产后断奶或空怀时期免疫接种1次。非疫区、未受威胁地区仔猪于20~25日龄、50~60日龄各免疫接种1次。在疫区或受威胁地区仔猪乳前免疫(超前免疫、零时免疫),即在仔猪出生后未吃初乳前立即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接种1次,免疫后两小时可哺乳;到50~60日龄时,再强化免疫1次。    3.2 猪伪狂犬病    3.2.1 诊断。依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可做出初步诊断。而确诊则需要实验室检查:采血做ELISA检查。必要时采取扁桃体、脑组织,进行荧光抗体检测或病毒分离、鉴定。    现场诊断要点:以寒冷季节即冬末初春多发生。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其中以产死胎为主。伪狂犬病引起新生仔猪大量死亡,主要表现:发病仔猪流涎、呼吸困难、拉稀、发热、发抖,有神经症状。在肝、脾有直径1~2毫米坏死灶,其周围有红色晕圈。坏死性扁桃体炎,有时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肺水肿,脑膜表面充血、出血。母猪返情率高。公猪睾丸肿胀或萎缩,甚至丧失种用能力。    3.2.2 防制。对正暴发伪狂犬病的猪场,应选用弱毒苗对全群猪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结合消毒、灭鼠、驱杀蚊蝇等全面的兽医卫生措施,以控制疫情。疫情稳定后使用油乳剂灭活苗,以获得稳定而较持久的抗体水平,并减少因使用弱毒疫苗带来的散毒可能。发病猪场若有肥育猪生长参差不齐,应考虑二免。在种猪群使用灭活疫苗:种猪(包括公猪),第1次注射后,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6个月注射1次。产前1个月左右加强免疫1次。留种用的断奶仔猪在断奶时注射1次,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1次。肥育用的断奶仔猪在断奶时注射1次,直到出栏。弱毒疫苗(如:gE缺失苗,以前又称为Ⅰ基因缺失苗)+油佐剂:种猪第一次注射后,间隔4~6周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隔6个月注射1次。产前1个月左右加强免疫1次。育肥猪断奶时注射1次,直到出栏。有人认为,断奶仔猪鼻内接种(sE缺失苗+磷酸盐缓冲液),间隔4~6周肌肉注射免疫1次,效果较好。注射器针头(35毫米长)应注入猪的颈部肌肉。若将疫苗注入皮下脂肪层,则降低免疫效果。引进的后备母猪应隔离2~4周,再检测gE抗体阴性,方可并群。流行该病的猪场,严格执行隔离和淘汰制度。各猪舍管理人员严禁乱串,出入猪舍要消毒并换衣换鞋。在猪场里灭鼠,严格控制犬、猫、鸟类和其他禽类进入猪场,严格控制人员来往。采取严格消毒措施,定期做血清学监测。    3.3 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3.3.1 诊断。依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依据实验室诊断,用ELISA检测血清抗体(IDEXX试剂盒S/P≥0.4为阳性),或RT-PCR检查病毒,必要时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现场诊断要点:怀孕母猪咳嗽,呼吸困难,发生流产(多为怀孕后期105~112天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或弱仔猪,有的出现产后无乳。部分新生仔猪体温升高到40℃以上,表现呼吸急促及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产后1周内仔猪的死亡率明显上升。有的病猪在耳、腹侧及外阴部皮肤呈现一过性青紫色或蓝色斑块。有呼吸道症状的3~5周龄仔猪常发生继发感染,如嗜血杆菌感染。育肥猪临床症状不明显。主要病变为间质性肺炎。有20%以上胎儿死产,8%以上母猪流产或早产,出生后1周内有26%以上仔猪死亡,三项指标中有2项成立,则可诊断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3.3.2 防制    3.3.2.1 控制:母猪分娩前20天,每天每头猪给阿斯匹林8克,其他猪可按每千克体重125~150毫克阿斯匹林添加于饲料中喂服;或者按3天给1次喂服,喂到产前1周停止,可减少流产。使用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四环素等控制继发细菌感染。    3.3.2.2 预防:后备猪4月龄时首免弱毒苗,1~2个月后二免。对后备母猪和育成公猪,在配种前一个月免疫注射灭活苗,对经产母猪,在空怀期免疫1次,3周后均加强免疫1次。    3.4 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属细小病毒科、为单股线状DNA病毒。    3.4.1 诊断。依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依据实验室诊断,进行血清学检查(HI),采取胎儿的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做PCR及病毒分离、鉴定。    现场诊断要点:多见于初产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或产出弱仔,经产母猪感染后通常不表现繁殖障碍现象,且无神经症状。细小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则以产木乃伊胎为主。    3.4.2 防制。防止把带毒猪引入无此病的猪场。引进种猪时必须检验此病,常用血凝抑制试验,当HI滴度在1∶256以下或阴性时,才能引进。对后备母猪和育成公猪,在配种前一个月免疫注射。在该病流行地区内,可将血清学反应阳性的老母猪放入后备种猪群中,使其受到自然感染而产生自动免疫。因该病发生流产或木乃伊胎的同窝幸存仔猪,不能留作种用。    3.5 日本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俗称“乙脑”)    3.5.1 诊断。依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依据实验室诊断,采取胎儿组织,进行荧光抗体检查和病毒分离、鉴定。    现场诊断要点:主要在夏季至初秋蚊子孳生季节流行。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为高热、流产、产死胎和公猪睾丸炎。死胎或虚弱的新生仔猪可能出现脑积水等病变。    3.5.2 防制。无有效治疗方法,一旦确诊最好淘汰。做好死胎儿、胎盘及分泌物等的处理。驱灭蚊虫,注意消灭越冬蚊。在流行地区猪场,在蚊虫开始活动前1~2个月,对4月龄以上至2岁的公、母猪,应用乙型脑炎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注射,第二年加强免疫1次,免疫期可达3年,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3.6 猪弓形虫病    3.6.1 诊断。依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依据实验室诊断,采取肺和支气管淋巴结,染色后显微镜检查,可检出弓形虫。采血进行ELISA检查,弓形虫抗体阳性,表明感染弓形虫。或用PCR进行诊断。    现场诊断要点:持续高热,皮肤出现紫斑和出血点,大便干燥,呼吸高度困难,肺水肿,肝及全身淋巴结肿大。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或产出弱仔,很少产木乃伊胎。应将该病与猪瘟、败血型副伤寒等进行鉴别。    3.6.2 防制。每1000千克饲料添加100~300克磺胺-6-甲氧嘧啶,按比例添加三甲氧苄氨嘧,连用5~7天,首次用倍量。在病猪场和疫点连用7天进行药物预防,可以防止弓形虫感染。猪场禁止养猫。
  • 养殖技术推荐
更多+
孔雀的养殖价值

孔雀的养殖价值

孔雀全身都是宝,随着孔雀大规模地饲养,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可以享受到 "凤凰"肉的滋味,孔雀肉具有较高的营养食用价值。孔雀产肉多,全净膛屠宰率达80%以上,其肉质细嫩,孔雀肉为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其蛋白质含量高达23.2%,远远高于一般禽类,比田鸡、蛇、甲鱼,龙虾和石斑鱼都高,富含20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脂肪含量仅为0.8%。孔雀还具有药用价值,我国明代替名的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孔雀辟恶,能解百毒,孔雀肉、血有解毒的功效,主治解药毒、蛊毒;粪便亦有解毒利水的功...

12-03

孔雀养殖怎么消毒

孔雀养殖怎么消毒

孔雀舍勤打扫,及时清除粪便、污物及灰尘。以免降低消毒质量。喷雾消毒时,喷口不可直射蓝孔雀,药液浓度和剂量要掌握准确,喷雾程度以地面、墙壁、屋顶均匀湿润和蓝孔雀体表稍湿为宜。水温要适当,防止孔雀受冻感冒。消毒前应关闭所有门窗,喷雾15分钟后要开窗通气,使其尽快干燥。进行育雏室消毒时,事先把室温提高3~4℃,免得因喷雾降温而使雏蓝孔雀挤压致死。种类消毒剂交替使用,每月轮换一次。孔雀群接种弱毒苗前后3天内停止喷雾消毒,以免降低免疫效果。...

12-03

农村沼渣如何养殖蚯蚓?

农村沼渣如何养殖蚯蚓?

农村如何利用沼渣饲养蚯蚓?沼渣养殖蚯蚓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益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沼渣处理沼渣捞出后,摊开沥干2天,然后与20%铡碎稻草、麦秆、树叶、生活垃圾拌匀后平置坑内,厚度20-25厘米。蚯蚓放养应均匀移入蚯蚓,并保持65%湿度。场地管理蚯蚓生活适宜温度为15℃一30℃,高温季节可洒水降温,室外养殖不可曝晒,应有必要蔽阴设施。气温低于12℃时,覆盖稻草保暖,保持65%湿度。经常分堆,将大小蚯蚓分开饲养。防止伤害预防天敌,如水蛭、蟾蜍、蛇、鼠、鸟、蚂蚁、螨等,避免农药、工业废气为害。养殖环境养殖场所...

12-03

土元的生活习性

土元的生活习性

土元喜欢生活于阴暗,潮湿,腐殖质的疏松土壤中,野生状态下的土元多生活于灶间、墙角、落叶树林下的腐殖质土壤及碎石间,入土深度可达0.5-0.6米。白天入土休息,傍晚开始出来活动、觅食、交配。夜晚7-12时是土元活动的盛期。土元为杂食性动物,喜食多种蔬菜叶、根、茎、花、多种树叶及各类杂粮,也吃动物性残渣、粪便等。野生状态下的土元生长周期为2.5-3年。5-11月为土元的活动期,气温在13℃以下入土休眠,不食不动、抗寒冷,-10℃时仍冻不死。耐高温,40℃时仍热不死,38℃以上吃食减少,不入土,活动频繁。温度在...

12-03

蝇蛆的养殖技术

蝇蛆的养殖技术

蝇蛆的养殖可用砖砌边高为20厘米,面积为1-3平方米的育蛆池, 或用竹木搭架用塑料盘育蛆,一个直径为50厘米的塑料盘可育蛆1.5公斤仅需3公斤麦麸, 养3-4天即可收集利用,养蛆料的来源较广,不同蛆料的成本有所高低,可以合理选择。麦麸营养成份较高,价格也稍高,一般用来繁殖蝇蛆,价格低廉的酒槽、豆渣等可用来作商品蛆的料。如用麦麸作蛆料,一般1公斤麦皮可生产0.4-0.5 公斤蝇蛆(视麦麸的质量而定),使用时需加水抖匀,干湿度以手捏出水,触碰即散为宜。如果用酒槽、豆渣等半干湿料,使用时不必加水即可培养。蝇蛆的...

12-03

网友评论
评论
发 布

更多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