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种菜农业网

冬天如何储藏玉米种子

热度:3281℃ 发布时间:2024-06-29 22:32:58

【冬天如何储藏玉米种子】玉米种子贮藏的突出问题是成熟后期气温较低,收获时水分较高,又难晒干,易受低温冻害,因此如何安全越冬是玉米种子贮藏管理的重点。下面为大家介绍冬天如何储藏玉米种子。

1.严格控制水分

玉米种子收获初期,含水量较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风干或机械烘干,使种子含水量逐渐地降下来。但在寒冷的天气到来之前,含水量必须降到种子所要求的安全水分,也就是含水量必须降到14%以下,种子才能够安全过冬。如含水量过高,种子内部各种酶类就要进行新陈代谢,呼吸能力就要加强,遇到过低的低温时,种子就要受到冻害,部分或全部丧失发芽能力,第二年播种到田间就会出现出苗不全或完全不出苗。

2.注意提高种子质量

如种子中含有较多的不成熟或破碎的种子,以及其它大量的尘土杂质等,都会给种子安全贮藏带来不良后果,在贮藏中一定要注意保持种子的纯度和净度。

3.严格控制温度

如果玉米种子含水量在14%以上,就要把种子保存在零度以上的环境里,一直到来年播种,温度都不得低于零度。低于零度种子就可能受到冻害,丧失发芽能力或发芽能力降低。

4.保持通风良好,达到上不漏、下不潮

玉米种子具有明显的吸潮性,即使是干燥的种子,遇到雨淋、雪的覆盖或烟气的熏蒸,都会出现反潮现象,也会降低玉米种子的发芽率。所以不要就地堆放,必须垫底防潮,要把装有种子的麻袋或其它容器用木料或砖垫离地面50cm以上,室内要保持干燥通风良好,即使种子经常处在干燥的状态中,也要经常进行人工通风。室外存放的种子,要用遮盖将顶部盖严,防止雪盖。

5.严禁用塑料袋装种子

因为塑料袋不透气,会使种子和空气隔绝,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同时,种子呼出的二氧化碳也无法排出,时间长了,袋子里的二氧化碳积累过多,造成二氧化碳中毒;另外,种子本身的水分和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量散发不出去,造成种子发热霉变。

6.不要将种子与农药、氮素化肥混放

有些农药对种子是有毒害作用的,种子和农药长期放在一起不但影响种子发芽率,也可使玉米种子发生生理变化,下年种出的杂交种还可能出现不正常现象,氮素化肥属铵态氮,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有很强的腐蚀作用。氨浓度较高时,会杀死种胚,使种子丧失生命力

7.种子贮藏期间要定期检查

根据不同季节,对保存方法、含水量、温度、发芽率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重点检查3个方面:一是检查种子是否受潮湿;二是检查种子是否被虫蛀、鼠咬;三是定期检查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 农业知识推荐
更多+
桃子核是湿垃圾干垃圾怎么处理

桃子核是湿垃圾干垃圾怎么处理

现在正是各种桃子上市的季节,油桃水蜜桃,美味可口。但是到了垃圾分类时,烂掉的桃子肉属于湿垃圾。桃子核是湿垃圾干垃圾怎么处理扔垃圾时,根据垃圾的类型将垃圾进行分类,然后将垃圾扔进对应的垃圾桶中,湿垃圾的垃圾桶多用绿色表示,干垃圾的垃圾桶都用灰色表示。相关工作人员将湿垃圾回收后会进行再分类,将部分湿垃圾...

09-25

福安芙蓉李的功效作用

福安芙蓉李的功效作用

芙蓉李果肉中含有多种氨基酸比如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等。 福安芙蓉李的功效作用1、清肝火利湿的作用李子果具备清肝火利水的用途。鲜李肉中带有多种多样碳水化合物,如谷氟苯、丝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等,立即服用李子果肝硬化腹水有一定的治疗效果。2、化痰止咳的功效李子果具备化痰止咳的作用。李子果中的很...

09-25

红心柚好吃还是白心柚好吃呢

红心柚好吃还是白心柚好吃呢

夏季是吃水果的季节,各种水果纷纷的上市,袖子就是其中的一种,袖子的的水分多吃起来清凉解渴因此在夏天是非常受欢迎的,那么你知道红心柚好吃还是白心柚好吃?不清楚的就随我来看看吧。 红心柚好吃还是白心柚好吃呢其实红心柚要比白心柚好吃。红心柚喝白心柚子最明显的区别应该就是果肉颜色了,但是价格却是不一样,红心...

09-24

瓦房店黄元帅苹果介绍

瓦房店黄元帅苹果介绍

瓦房店黄元帅苹果是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的特产。瓦房店黄元帅苹果具有皮薄光滑、肉质细腻、果汁多、酸甜适口、芳香味浓等特征。瓦房店黄元帅苹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瓦房店黄元帅苹果介绍瓦房店市地处辽东半岛西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果树生长条件得天独厚,具...

09-25

吃西梅的注意事项

吃西梅的注意事项

西梅也叫加州梅,芳香甜美,口感润滑。当作为配料时,具有甘草的芳香,是现代人健康饮食的佳品,有“奇迹水果”、“功能水果”之美誉。吃西梅的注意事项1、西梅成熟后含有大量的糖分,因此,很受细菌和昆虫的喜爱,品质较好的西梅都需要一定量的农药保护,所以吃西梅之前一定要充分浸泡清洗。2、我国的西梅多为美国进口货...

09-25

网友评论
评论
发 布

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