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为世界性的蛀食性大害虫,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在我国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全国除青藏高原玉米区尚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玉米螟食性很杂,国内现已确认的寄主植物约25种,主要危害玉米、
高粱和谷子,也危害麻类、
棉花等。以幼虫蛀食玉米心叶、茎秆和果穗,是玉米生产的最严重害虫。玉米螟在发生地区严重危害玉米,特别在玉米杂交制种过程中,如未能及时有效地预防玉米螟的危害,将造成蛀秆率达到90%以上,茎秆折倒率30%~50%,果穗被害率达79%,不但造成严重减产,种子发芽率、净度、饱满度都不达标,同时种子外观表现极差。 一、形态特征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成虫体长12~15mm,翅展24~35mm。雄蛾前翅黄褐色,有2条褐色波状横线,两线间有两个暗斑,近外缘有1褐色宽带。后翅灰白色或灰褐色。雌蛾形态似雄蛾,但体色较浅。卵扁平椭圆形,大小为1.0mm×0.8mm,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常20~60粒呈鱼鳞状排列成卵块。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约25mm,背面淡红褐色,腹面乳白色,背线明显,两侧有较模糊的暗褐色亚背线。中、后胸背面各有4个圆形毛瘤,每瘤生刚毛2裉。第1~8腹节背面各有两排毛瘤,前排4个较大,后排2个较小;第9腹节有毛瘤3个,中央1个较大。蛹为被蛹,体长约15~18mm,黄褐色,腹部第1~7节背面有横皱纹,臀棘黑褐色。 二、发生规律 从北到南1年可发生1~7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里越冬,4龄以下幼虫不能越冬。春季化蛹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和较强性诱反应,卵产在叶背面,以中脉附近较多,每头雌蛾可产卵10~20块,共300~600粒。幼虫可扩散危害,有趋糖、趋触(要求整个躯体尽量保持与植物组织接触和贴近的特性)、趁湿和趋光等特性。幼虫4龄前多在玉米植株上含糖量高、湿度极高的心叶丛、雄穗苞、雌穗顶端花丝基部及叶腋等处活动,4龄后钻蛀危害。在玉米、高粱心叶期幼虫集中在心叶里,在卷着的嫩叶内蛀食,叶片抽出展开后,形成横排的小洞,严重时,心叶咬得破烂不堪,不能正常抽出,抽雄推迟,影响生长。打苞时幼虫集中在幼嫩的雄穗内危害。花丝抽出后,可集中在花丝及雌穗顶端为害。其他生育阶段。幼虫则分散在雄穗柄、茎秆、雌穗柄、穗轴蛀孔为害,轻者影响养分运输,重者使茎秆折断,果穗柄蛀空折断等。一般年份,春玉米受害减产10%左右。夏玉米减产20%~30%,重发生年份则减产30%以上。研究表明,玉米螟越冬代不存在迁飞现象,各地虫源以当地为主,越冬幼虫的复苏化蛹,成虫羽化产卵及卵孵化出幼虫都需要吸食水分或较高湿度。 三、综合防治 1.在越冬虫羽化前(3月底以前)处理完玉米等越冬寄主的茎秆和穗轴,这是消灭越冬幼虫、减少越冬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2.在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和性诱剂诱杀成虫;3.种植抗虫品种;4.在玉米螟产卵盛期,或每百株玉米有卵块1~2块时开始,每667平方米释放赤眼蜂10000头,隔5d再放1次,可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危害。也可在玉米螟卵孵化期、用每毫升含100亿个孢子的Bt乳剂200倍液均匀喷雾;5.在玉米心叶期,可用3%克百威颗粒剂,用粒剂撒药瓶向玉米心叶内定量撤施,每株1g。在玉米穗期,用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每株5~10mL,灌注露雄的玉米雄穗。也可将上述药液滴几滴在雌穗顶端花丝基部,药液可渗入花丝,熏杀在雌穗顶部为害的幼虫。 四、预测玉米螟防治适期的3种方法 1.手捏法:当玉米雄穗苞刚开始进入喇叭筒内,用手捏喇叭筒基部能感觉到穗苞的前端,但从喇叭筒内却看不见雄苞时,即为心叶末期,一般距抽雄5~7d。 2.剥查法:当玉米将进入打苞期时,抽样拔取有代表性的玉米心叶丛,将已变绿的叶片剥去,逐叶展开剩下的黄白叶片,如展开2~3片后露出雄穗,即为心叶末期;如展开4~6片叶后才见雄穗,为心叶中期。 3.数叶法:根据玉米心叶末期叶片数约等于这个品种植株的全部叶片数减去2来确定,此法简便易行,容易掌握。 一般在玉米处于心叶末期或中期为防治玉米螟适期。可见,及时开展虫情测报,重视植物检疫,选育抗螟品种和开展性诱防治,重点抓喇叭口期的颗粒剂治螟,因地制宜地处理越冬寄主是防治玉米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