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为无性繁殖作物,在长期的营养繁殖过程中,体内侵染并积累了多种病毒,导致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抗逆性减弱,引发多种病害发生,每年给姜农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利用生物技术,即热处理与茎尖培养相结合获得脱毒姜试管苗,在防虫网室内栽植,加强土肥水管理,秋后收获得到原原种,来年种植获得原种,再种一年即为生产种,生产种进行高产栽培。
生姜脱毒后,恢复其优良性状,实现脱毒化栽培,可改善生姜品质,降低发病率,提高生姜的商品性和经济效益。1、生姜脱毒后的主要优点1.1营养生长健壮。地上茎较普通姜高且粗,分枝数增多,单株平均增加地上分枝3―5个,叶面积系数增加0.3―1.2。1.2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增殖系数增大。生姜脱毒后其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均提高30%-50%,高产示范田块平均亩产鲜姜达5720公斤。脱毒姜的增殖系数(产量与用种量之比)为10―12,普通姜增殖系数为8―10。1.3品质改善,抗逆性增强。生姜脱毒后,单株重增加,姜块增大,皮色光亮,营养充实,商品性好,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抗逆性增强,田间发病率降低。2、脱毒生姜高产栽培技术2.1精细整地,配方施肥。选择土质肥沃,水浇条件好,无姜瘟病的地块,结合整地,每亩撒施优质腐熟鸡粪3~4立方米,或优质栏肥4000公斤做基肥。在高肥水地块按60~65厘米行距开沟备播,每亩沟施豆饼lOO公斤,复合肥150公斤,锌肥2公斤,硼肥l公斤做种肥。2.2精心选种,适期早播。播种前30天左右(地膜生姜在“惊蛰”前后),从井窖内取出脱毒种姜,冲去泥土,晾晒1~2天,选择块大、皮色好的姜块做种催芽,每亩用种300公斤左右。以火炕催芽法为主。姜种堆放高度不超过80厘米,催芽温度要控制在21~25℃。地膜覆盖生姜的最佳播种期在4月初(“清明”前后)。盖膜前应用除草剂兑水喷施,防膜下杂草。适当稀植可提高单株产量,促使姜块大而整齐。高产地块行距60―65厘米,株距20厘米,亩栽5500株左右;中肥水地块行距60厘米,株距18厘米,亩栽5500―6000株。2.3科学管理,促进生长。播种后20天快出姜苗时采用遮阳网遮荫,宜于田问管理,且姜苗长势旺,亩增产15%以上。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苗期适当追肥,亩施尿素25公斤。“立秋”前后姜苗生长速度加快,为了满足其迅速生长的需要,期间撤去遮阳网,揭掉地膜进行追肥。此期需肥量大且养分要全面,一般亩施复合肥lOO公斤,钾肥50公斤。追肥于距植株基部约15厘米左右的沟中,后覆土封沟培垄,最后浇透水。9月上旬以后,植株地上部生长基本稳定,主要是地下根茎的膨大,为了保证养分供应,此时可根据苗情,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钾肥15―20公斤。可在垄下开小沟,施入后进行二次培土,也可将肥料溶解在水中顺水冲入。在播种前浇透底水的情况下,出苗前一般不浇水,幼苗前期以浇小水为主,供水要均匀合理,夏季浇水以早晚为好,不要在中午浇水。“立秋”后,进入旺盛生长期,需水量大,每7天左右浇1次,始终保持土壤湿润,为保证生姜收获后少粘泥土,便于贮藏,可在收获前3~4天浇最后1次水。2.4延时收获,提高产量。气温在8~18℃时正是生姜生长的适宜温度,据试验,亩每日可增产25~75公斤。大田收获生姜最佳时期在初霜后。初霜前在姜田架起拱棚,使生姜延长生长20―30天后收获,亩可增产生姜1000公斤以上。2.5综合防治病虫害。姜瘟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应以综合防治为主,即轮作换茬;土、肥、水、种无病菌侵染;挖好排水沟,排水防涝;药剂防治可用药肥素、生姜宝、克菌康等1000倍液灌根。生长期主要虫害有姜螟虫、甜菜夜蛾等,要及时搞好虫情测报,在大发生前做好药剂防治,可用80%敌敌畏8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或敌杀死2000倍液喷洒,每7―10天防治1次,交替用药。2.6科学贮藏,增加效益。生姜多采用井窖贮藏,一般窖深6米左右,挖2―3个贮姜窖,窖内温度保持在11~13℃,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入窖前,彻底清扫,用百菌清、多菌灵等杀菌剂及敌敌畏等杀虫剂进行处理。姜入窖后,可用80%敌敌畏原液熏杀姜蛆成虫。生姜入窖前期,及时通风,不要盖窖口,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掌握以防闷姜。于“冬至”后,逐渐盖住窖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