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种
荷花有无耐寒基因?历史文献给了我们启示。东汉郭宪《洞冥记》里最早提到“寒荷”:“北极玄坂,去崆峒十七万里,日月不至其地,自明有紫河万里,流沫千丈,中有寒荷,霜下方香茂也。”作者把“中有寒荷”的地方描绘得如此玄而莫测,难以置信。明代《群芳谱》、清代《花镜》注释“四季莲”均谓:“儋州(今海南省)清水池,其中四季荷花不绝,腊月尤盛。”儋州属亚热带气候,冬季气温高,腊月荷花开完全可能。清时河南省《确山县志》载:“乐山即朗山也。山顶有皓月池,生四季莲花。”年代虽不详,却清楚地表明至少明清时期中原地区有四季莲。上述可访的地方,作者曾去调查或询问过,证实南北耐寒的四季莲均已湮没。失去佳种固然令人惋惜,但它提示人们:荷花或许潜伏耐寒基因,培育冬荷有一定历史依据。科研人员首先对现有的100个大中株型的荷花品种进行分类排队,未发现具有耐寒的基因类型。2000年7月和2002年3月先后从台湾购进黄叶期迟的“台莲”莲子10粒和1000粒,作为选育冬荷的原始材料。按常规选育的方法、步骤进行育种。对首批引进的10粒莲子,于2001年2月12日剪破果皮浸种,萌芽后播种,得苗7株,分栽7盆,待立叶长出后移植缸中,当年6月中旬先后全部开花,均为少瓣型红色单株,经历2002年1月中下旬几次4℃-6℃低温的锻炼,叶片未枯黄,嫩叶多呈暗紫红色,为冬荷提供最初的物质基础。第二批引进的千粒莲子,质地极差,于2002年3月19日、4月19日、5月1日分三批播种,先后发芽358粒,发芽率仅为35.8%,栽植成活112盆,成活率为31.3%。从盆栽开花的单株中进行初选,继而复选,共获得98个单株,倒缸至小池进行无性系扩繁,大池中间试验:从温室、大棚栽培观察,到露地池塘栽培对比,观测记载物候期、形态特征、着花状况、耐寒性能等,历三秋两冬考验,完成一系列选育程序,终于获得3个冬荷品种:单瓣红花的‘冬红’、单瓣白花的‘傲霜’和重瓣红花的‘雪里红’。大株型,休眠期为150天(9月20日-2月20日),而盛花期仅90天(6月1日-8月31日),恰好处在五一节后和国庆节前,最佳景观未能涵盖两个旅游黄金周。冬荷在亚热带气候的三水地区耐寒性状突出。三水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1.6℃,一年之中有7个月(4-10月)平均气温高于21℃,最冷月(1月)的月平均气温亦达12.7℃,极端最低气温为-0.7℃(1957年2月11日)。近20年间,1-2月份曾出现过几次最低气温2.5℃-3.2℃,但持续时间短,通常年份最低温度为4℃-6℃。这种得天独厚的气候非常适合冬荷的生长。当气温降至5℃左右时冬荷老叶呈绿色,嫩叶呈暗紫红色。10℃左右新荷出水,花蕾随之出水。10℃-18℃花柄升高,花蕾缓缓膨大。这时气温若维持几天18℃-20℃,花朵可开放。反之,若遇寒潮袭来,气温骤然降至10℃以下,花蕾多受冻而回枯。12月气温往往高达20℃-25℃,冬荷开花繁茂。一旦降至15℃以下,花蕾发育迟缓,花朵闭合不展,花瓣边缘枯缩,而普通荷花13℃-15℃才萌芽。冬荷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所需温度比普通荷花低10℃左右,年需积温比普通荷花少20%左右。冬荷的丰花性好。冬荷品系属大、中株型品种,适合缸植塘栽。荷花实生苗当年开花率的高低是检验丰花性的重要指标,普通荷花当年开花率仅为30%左右,而冬荷可达85%以上。普通荷花种后多是长出三五片立叶后始见花蕾伴生立叶出水,少数丰花性品种于浮叶期花蕾孕育成熟而挺出水面。冬荷无论缸植或池栽,大部分于浮叶期花芽分化完成形成花蕾而早早出水。当立叶长出后,藕鞭向周边蔓延,常见一片立叶一支花,率直向前延伸,其着花密度一般荷池罕见。冬荷是优良的兼用品种。冬荷开花多,无论少瓣型或重瓣型品种,都能结实,而且莲蓬大,空壳率小,一般一个莲蓬可坐果25-35粒,莲子青熟时可采摘作水果食用,颇受游客欢迎。冬荷适合两广、福建沿海、海南岛、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栽培,将为南国旅游观光、四时赏荷提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深信只要经过区域性试验,将冬荷推广至长江流域甚至华北平原种植,国庆节观荷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