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种菜农业网

茶树茶刺蛾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热度:767℃ 发布时间:2024-06-20 02:34:48

茶树茶刺蛾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茶刺蛾是茶树主要害虫之一,在各种植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户们的种植效益。因此,农户们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本文为大家详细总结了,供农户们参考。

形态特征:

茶刺蛾完成一个世代要经过成虫、卵、幼虫和蛹4个阶段。成虫体长12~16毫米,体和前翅浅灰红褐色,后翅灰褐色,近三角形。卵扁椭圆形,黄白色,半透明。幼虫共6龄,最长时体长30~35毫米,长椭圆形,背部隆起,黄绿至绿色。各体节有2对刺突,分别着生于亚背线上方和气门上线上方。体背第二对与第三对刺突之间有1个绿色或红紫色肉质角状突起,明显斜向前方,这是区别于茶园其他刺蛾幼虫的最明显特征。幼虫背线蓝绿色,中部有1个红褐或淡紫色菱形斑,气门线上有一列红点。蛹椭圆形,淡黄色,长约15毫米,蛹茧卵圆形,褐色。

发生特点:

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茶丛根际落叶和表土中结茧越冬。各代幼虫分别在5月下旬~6月上旬,7月中下旬,9月中、下旬进入为害盛期,其中7~8月受害重。成虫喜在黄昏前后羽化和活动,成虫羽化当天晚间即能交配、产卵,产卵期2~3天,主要栖息在茶丛下部叶片背面,有较强的趋光性。幼虫分散为害,幼虫共6龄,初孵幼虫活动性弱,一般停留在卵壳附近取食;1、2龄幼虫取食茶树叶片下表皮及叶肉,残留上表皮,被害叶呈现嫩黄色、渐变成枯焦状半透明斑块;3龄后取食叶片成缺口,并逐渐向茶丛中、上部转移,夜间及清晨爬至叶面活动;4龄起可食尽全叶,但一般食去叶片的2/3后,即转另叶取食。幼虫喜食成、老叶,但当成、老叶被食尽后,则爬至蓬面取食嫩叶,当一丛茶树被蚕食尽后,逐渐向四周茶丛扩散。老熟后爬至土表茶荚分杈处或枯叶下结茧化蛹。天敌有寄生蝇、姬蜂、真菌、病毒等,在天敌因子中,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制约作用最明显,一般田间罹病率为20%~30%,可高达70%以上。

防治方法:

1)清园灭茧。在茶树越冬期,结合施肥和翻耕,将茶树根际的枯枝落叶清至行间,深埋入土,使其中的茧不能羽化,减轻次年害虫的发生量。

2)灯光诱杀。利用茶刺蛾成虫的趋光性,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在2、3龄幼虫发生期,采用低容量侧位喷雾方法,将药液喷在茶树中下部叶背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8000国际单位苏云金杆菌800倍液,茶刺蛾病毒制剂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5%联苯菊酯水乳剂3000倍液和0.6%清源保水剂800~1000倍液。

  • 农业知识推荐
更多+
芭乐是什么

芭乐是什么

芭乐又名番石榴,是一种水果,属桃金娘目桃金娘科植物,果实成球形,果肉有白色、黄色及淡红色。番石榴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热带果树,主要生于荒地或低丘陵上,适宜热带气候,怕霜冻。我国台湾、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云南等省均有栽培。一般情况下,番石榴全年都会开花结果,因此果期特别长。番石榴有红白两种,本...

02-02

新疆乌梅是用什么做的

新疆乌梅是用什么做的

其中新疆乌梅是用什么做的是?那么不清楚的小伙伴不妨跟着想种菜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信息请看这里!新疆乌梅是用什么做的新疆乌梅,是未成熟果实青梅或成熟的果实黄梅,经烟火熏制而成。若用青梅以盐水日晒夜浸,10日后有白霜形成,叫做白霜梅,其功效类似,宜忌相同。据现代研究。青梅或梅子汁中含钾多而含钠较少,因...

02-02

柿子和什么不能一起吃

柿子和什么不能一起吃

柿子和含有大量蛋白质的水产品不能一起吃,因为柿子中含有大量的鞣酸,而蛋白质在鞣酸的作用下容易形成胃柿石。另外柿子也不能和红薯一起吃,因为红薯糖分在胃中发酵,促使胃酸增多,会和柿子中的鞣酸、果胶反应生成难溶性的胃柿石。柿子和什么不能一起吃1、螃蟹柿子不能和螃蟹一起吃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柿子和螃蟹都是“凉...

02-02

桃子核是湿垃圾干垃圾怎么处理

桃子核是湿垃圾干垃圾怎么处理

现在正是各种桃子上市的季节,油桃水蜜桃,美味可口。但是到了垃圾分类时,烂掉的桃子肉属于湿垃圾。桃子核是湿垃圾干垃圾怎么处理扔垃圾时,根据垃圾的类型将垃圾进行分类,然后将垃圾扔进对应的垃圾桶中,湿垃圾的垃圾桶多用绿色表示,干垃圾的垃圾桶都用灰色表示。相关工作人员将湿垃圾回收后会进行再分类,将部分湿垃圾...

09-25

福安芙蓉李的功效作用

福安芙蓉李的功效作用

芙蓉李果肉中含有多种氨基酸比如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等。 福安芙蓉李的功效作用1、清肝火利湿的作用李子果具备清肝火利水的用途。鲜李肉中带有多种多样碳水化合物,如谷氟苯、丝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等,立即服用李子果肝硬化腹水有一定的治疗效果。2、化痰止咳的功效李子果具备化痰止咳的作用。李子果中的很...

09-25

网友评论
评论
发 布

更多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