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后移高产技术,是一套使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效应好的栽培技术,对小麦产量、品质、效益和环境的综合效应是:1、氮肥后移可显著提高小麦的籽粒产量,一般比传统施肥可增产10%~15%或以上。2、氮肥后移可明显改善小麦的籽粒品质,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还能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最终显著改善优质强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3、氮肥后移减少了氮肥的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10%以上,减少了氮素对环境的污染。技术要点是:1、小麦氮肥后移高产技术,适用于肥水条件较好的高产麦田和强筋及中筋...
湿存法短期不用蓄电池可采用湿存法。方法是:将蓄电池充足电,电解液比重和液面高度均达规定值,加液盖拧紧,擦净外表,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室内。在存放期内应定期检查电解液比重或单格电压。如存电量降低25%应立即补充充电。使用前应先充足电。干存法停用时间长的蓄电池采用干存法。方法是:将蓄电池充足电后,以20小时放电率完全放电,倒出电解液,加入蒸馏水多次冲洗至水中无酸,倒尽水分,晾干后拧紧加液盖密封贮存。重新启用时首先按新蓄电池进行充电。...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从小麦的播种到收获均可侵染。主要发病部位在小麦的根部及茎基部的1--2节。病菌侵染后引起根部变黑、腐烂,失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致使地上部干枯死亡,造成白穗。一、田间表现:此病在小麦苗期症状不明显,到灌浆期症状表现明显。地上部小麦成簇或成片死亡。拔出病株,可见根系短而少,发黑腐烂,剥去茎基部1―2节的叶鞘,茎杆上有呈黑膏药状、发明的菌丝层,田间气候潮湿时叶鞘上能看到小黑点,即子囊壳。干旱时,根系变黑,菌丝层、子囊壳形不成。二、传播途径:带菌病残体通过种子、土壤、粪肥传播。...
按该模式栽培,每667平方米产夏白菜4000千克~5000千克、油麦菜1500千克~2000千克、小麦450千克~550千克,经济效益显著。一、夏白菜。1.整地。6月上旬小麦收获后整地,每667平方米施有机肥3000千克、碳铵50千克,做东西向高垄,垄底宽20厘米,垄顶宽10厘米,垄高10厘米,垄距20厘米。2.播种。选择抗病、耐热、耐湿的早熟品种,如夏阳50、津夏2号、津夏3号等。6月中下旬选下午4时以后播种,在垄上开沟撒播或按株距30厘米的规格播2~3粒种,然后覆土平沟。播后顺沟撒毒饵,防治地下害虫。...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和茎腐性病害。小麦发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发病愈早,减产幅度愈大。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对小麦影响很大。一、发生症状:此病在小麦苗期症状不明显,到灌浆期症状表现明显。地上部小麦成簇或成片死亡。拔出病株,可见根系短而少,发黑腐烂,剥去茎基部1―2节的叶鞘,茎杆上有呈黑膏药状、发明的菌丝层,田间气候潮湿时叶鞘上能看到小黑点,即子囊壳。干旱时,根系变黑,菌丝层、子囊壳形不成。二、传播途径:带菌病残体通过种子、土壤、粪肥传播。防治方法:此病防重于治...
一年一度的秋种又将开始,在全省第四轮小麦高产攻关拉开帷幕前夕,记者就如何实现小麦单产水平的新突破,专程采访了省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副组长、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胡承霖。胡教授说,小麦高产攻关三年来,我省小麦单产、总产连创历史新高,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结合今年秋种实际和前两轮高产攻关经验,我认为要进一步抓好五个关键点。”扩大半冬性品种种植面积。过去安徽品种布局大体上是半冬性与春性品种各占50%,春性品种中又主要以豫麦和扬麦系列,均属中筋品质,由于春性品种在淮北、沿淮市县占有相当大比例,每年冬春遭受冻害的...
品种来源 矮丰一号小麦是育种专家经多年精心培育、筛选而成一个矮杆大穗、高产、优质新品系特征特性 矮丰一号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幼苗生长健壮,叶色浓绿,叶片宽厚,茎叶表面蜡质层厚,根系发达。耐寒、抗旱。株高65厘米、茎粗0.8厘米。高抗倒伏,旗叶宽大、挺直,穗呈棒长方形,半芒,穗长10―12厘米,小穗排列紧密,穗粒数70―90粒,千粒重50克。后期灌浆快、落黄好、面粉白、品质优。高抗纹枯病、白粉病、黑穗病、抗锈病、赤霉病。产量表现 2001~2003年连续示范田实收产量为1050公斤、865公斤、640公斤...
冬小麦返青期是产生春季分蘖、形成春季新根的关键时期,如果管理不当,容易导致地上生长与地下生长之间的矛盾,以及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之间的矛盾,影响到麦苗的健壮生长。为了培育壮苗,应以保墒、增温为中心,再辅以施肥。主攻目标:促冬蘖、增春蘖、促根、控旺、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达到穗大粒多的目的,为丰产高产打好基础。一、因苗管理返青期的主攻目标是促控结合,培育壮秆大穗。①对冬前总茎数70万/667平方米以上的壮苗,以控为主,促控结合,关键是松土通气,增温保墒,控上促下,增加有效分蘖,减少无效分蘖。②对冬前总茎数50~...
一、主要症状: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以下,地上部的症状,是由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菌量大的土壤中小麦播种后50天种子根即受害变黑。但小麦拔节抽穗前地上部症状不明显,典型症状在抽穗灌浆期、一般在5月中旬。二、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带菌病残体通过种子、土壤、粪肥传播。三、侵染循环:除侵染为害小麦外,禾本科作物如玉米、谷子及禾本科杂草都能侵染,但不表现发病症状。小麦收获后病菌在病残体上或其他禾本科植物上越夏,播种后侵染为害小麦。四、防治...
春季为害小麦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三种,多发生在小麦返青后至灌浆期。适时抓好地下害虫防治,对于小麦生长至关重要。防治方法如下:一、撒毒土: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2公斤,或3%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2公斤,对细土30~40公斤,拌匀后开沟施,或顺垄撒施后接着划锄覆土,可有效地防治蛴螬和金针虫。二、撒毒饵:用麦麸或饼粉5公斤,炒香后加入适量水和40%甲基异柳磷或50%1605乳油50克,拌匀后于傍晚撒在田间,每亩2~3公斤,对蝼蛄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三、浇药水:每亩用4...